诸葛亮辅佐的人物是(诸葛亮让谁帮助阿斗)
诸葛亮只忠于他自己。
这句话乍听一起来有点扯淡,但请听我分析。
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乐毅更是率领五国联军几乎灭齐,这两人都是彪炳史册的贤相良将,自然成了胸怀大事的诸葛亮的偶像。
年轻的诸葛亮自然也想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那么此时,诸葛亮心中的明主是谁?
当然不是刘表,因为刘表根本不会正眼瞧他,刘表周围都是荆州士族;
也不是孙权,人家江东早就形成稳固的文武机构,张昭、周瑜、鲁肃等,江东才俊都归孙家所有,哪有诸葛亮的位置啊。
当然也不是曹操,曹操早已经建功立业,统一北方,根本不需要诸葛亮谋士了。曹的谋士还多的用不完呢。
汉末三国世家大族的势力极大,几乎可以到左右整个局势的地步。而诸葛亮一个山东人,流落到荆州,自然被排斥在荆州士族的边缘地带。
之所以说是边缘地带,是因为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襄阳望族蒯祺,只是无法进入刘表的荆州士族核心圈。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诸葛亮才愤而投靠了同为荆州边缘人的刘备,希望借助刘备,一展自己的抱负。
表面上投靠了刘备,其实诸葛亮只想让自己的才能借住刘备的势力加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罢了。
所以说他心目中的“明主”就是他自己。
接住刘备的势力,诸葛亮一介书生得到了重用,最终刘备托孤,诸葛亮成了蜀汉丞相,甚至连皇帝刘禅都要称他为“相父”。
掌握了大权的诸葛亮更是四处征战,南擒孟获,北伐曹魏。即使自己战败也不放弃兵权,甚至军中刑法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简直是个权力狂。
谁是他心目中的明主?
就是他自己!
其实诸葛家在汉末乱世中投靠了不同的阵营。
正如在《世说新语》记载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比如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是孙吴重臣,曾出任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册封宛陵侯。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是厉害,是吴国名将、权臣,丞相,封太傅,进爵阳都侯。。葛恪掌握吴国军政大权后率军抗击魏国,在东兴之战中取得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后被吴主孙亮灭三族。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堂弟,三国时曹魏大臣、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后在寿春发动叛乱反抗司马昭,兵败被杀。
有意思的是,诸葛家族的人还曾兵戎相见。
公元252年东兴之战,东吴的诸葛恪、丁奉率吴军进攻,曹魏司马师、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大败。
连亲情都没有,说什么“忠君”呢?
由此可见,诸葛家族三兄弟根本不是什么“忠君”之人。
他们所信奉的不过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分散风险的准则,分别投奔了魏蜀吴三国,让诸葛家族在三国之中延续。
无论哪一国灭了,其他两国的诸葛家族的人都安然无恙,继续延续家族。
答,谢谢邀请!
诸葛亮心中真正想辅佐的“明主”就是刘备。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第一就是汉的制度就是遵儒的正统思想教育,应该是忠君爱国的人居多。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并且汉朝时期的人都是一样的,对刘邦杀白马盟誓,异性不得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