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失踪儿童日丨硬核防走丢指南,愿每个孩子常伴父母身边
刚刚过去的5月25日,是“国际失踪儿童日”。
国际失踪儿童日
1979年5月25日,美国一名少年在上学途中失踪。他的父亲为寻找儿子想尽办法,甚至将儿子照片印在了所有牛奶瓶上。
事件惊动全国后,最终促使政府在1983年宣布5月25日为儿童失踪日,并开始在全国范围组织部门,协调政府力量,应对儿童失踪问题。
后来这一形式被许多国家所借鉴,最终形成“国际失踪儿童日”。
近日,一位母亲找回失散多年儿子的感人故事获得社会广泛关注。
1988年10月17日,李静芝年仅2岁的儿子嘉嘉在西安被拐走。从此,她在痛苦和泪水中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
整整32年,从一名被拐儿童家长到一名寻亲志愿者,李静芝成功帮助29个孩子找到亲生父母,她自己也从未放弃!
5月10日,今年的母亲节,她接到公安部门的电话,经过DNA对比,嘉嘉确定被找到了。
5月18日,李静芝与被拐32年的儿子迎来团圆,当大门打开那一刻,嘉嘉冲了出来,大喊了一声“妈”,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这一声“妈”,她等了32年!
这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用32年寻回了自己的幸福,她对儿子说,“我不能让你再离开我了……”
儿童失踪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难题,仅在我国,每年因各种原因曾走失过的儿童高达20万,其中每年失踪的人数超过1500例,这里面近90%的拐卖案件都是由家长的监管缺失而造成。
在这个庞大数据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因为孩子一旦丢失,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将是一场天塌地陷般的灾难。
每年儿童失踪人数一览表
(注:本表仅为“宝贝回家”网站公布的数据,非完整失踪儿童数据。)
图:78年至今儿童失踪数量(数据来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几岁的孩子最容易遭到毒手?
答案是2-4周岁。
下图为每个年龄段儿童失踪数量的占比。
下图为容易丢失孩子的地方,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警惕。
在上图基础上还为大家总结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九大最容易走失孩子的地方,分别是:
1封闭式儿童乐园
危险指数:两星
破解方法:在游乐场一旁陪玩,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
一般这种儿童乐园都是允许成年人陪伴进入的,很多家长觉得安心,就在旁边休息看手机,甚至于有的直接跑去就近逛街。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小孩自行离开,或者被有心人带走,都是非常危险的,建议家长自始至终都站在旁边看着玩。
2超市·商店·便利店
危险指数:三星
破解方法:逛超市最好把孩子放在购物车或者婴儿车里,能走的孩子选择手牵手走路,孩子也不要离开父母的视线。商场属于平常接触的比较常见的人多的地点,地理复杂人也多,而且吸引孩子的东西也比较多。就很容易发生走失。家长接电话,或者选购商品的时候,很容易小孩会被东西吸引走,离开父母的视线。
3电梯门·屏蔽门·手扶梯·自动门
危险指数:四星
破解方法:和孩子手拉手一起走,进出电梯用手为孩子挡门;搭乘地铁不要抢上抢下,尤其是人流拥挤的时候;教育孩子宁慢一分,不抢一秒。如果发生紧急事件,及时向工作人员求救。
一般遇上电梯的时候,或者地铁的自动门,都会发生孩子上去了,而家长没上去的话情况。
尤其是地铁拥挤的时候,家长一着急,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如果孩子比较小,那很容易发生走失事件。小宝宝没办法处理突发事件,就会比较被动。
4童车·学步车·摩托车后座·自行车后座
危险指数:五星
破解方法:放孩子在婴儿车的时候,最好扣好锁扣。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视线,买东西太多的时候,要找专人看护小孩。
有些妈妈去菜市场,逛商场,很喜欢把宝宝带上,自己选购蔬菜或者衣服的时候,会注意力分散。
这两个场合都是属于人多的地方,如果不注意,小孩很容易被别人抱走,这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最好把童车给孩子系上锁扣,尤其孩子睡着之后,童车也最好在家长眼前会比较合适。
5路上·菜市场·小区门口·人多杂乱的公共场所
危险程度:五星
破解方法:看见可疑的人跟踪,不要搭讪,迅速离开或报警。
一般情况下,这几个地方也属于人多走失高发区,父母遇到突发的事件,要沉着冷静,先护住孩子。不去偏僻的小路,任何情况下都要牵着孩子防止走失发生。
6公共厕所·商场厕所
危险程度:四星
破解方法:尽量把孩子带进厕所里,带在身边,叮嘱孩子不要走开。为了确保孩子没有走开,要不停的给孩子说话,问孩子一些简单问题,让孩子回答确保孩子还在厕所内,也让孩子听到妈妈声音保持安心。
其实厕所确实也是个走失高发区,一般孩子大一点,妈妈进去后,会让孩子在厕所外面等。这就给一些有心人了可乘之机,容易把孩子骗走。还有孩子等的时间长了,自己也很容易跑走掉。
7步行街
危险程度:四星
破解方法:教育孩子走丢后要待在原地,找周围人或者警察帮忙,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手机号码。
一般在街道上人多容易走失,所以提前给孩子背父母的手机号码非常有用。而且在人流拥挤场所不好寻人,最好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应对方法。
比如找警察,或者找工作人员帮忙,简单辨别他人的方式。
8银行
危险程度:四星
破解办法:在银行取款一般不管在ATM还是柜台,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办理的业务上面,会疏忽对孩子的监护。在进入银行之前,就提前叮嘱孩子不要乱跑,最好在柜台就让孩子跟自己坐在一起,在ATM办理取款就用手牵住孩子。
9小区
危险程度:五星
破解方法:一般人容易对自己熟悉的地方放松警惕,自己的居住周围就算是一个。必须要盯住孩子,孩子去哪里必须提前报备。
对熟悉的地方放松警惕,丢失孩子后很久才会发现。有些家长把小孩带出去放在小区就不管了,自己玩手机,或者跟朋友聊天。但是小区,人多而且杂,会让有心人有机可乘。
另外,小区一个危险就是车辆,有很多在小区内开车不减车速,倒车不注意,拐弯的时候,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预料的危险。
教育宝宝防走失,家长可以这样做
安全教育是一项亲子必修课,孩子需要学习,父母则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教育方法。父母可以拟用循序渐进,符合年龄与接受力的方案,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建议:
1、一般两岁半的幼儿已经可以用语言和成人交流。此时,要训练孩子记住父母姓名、电话号码、大致家庭地址。此后,继续强化记忆,并告诉孩子只有发生走失等情况需要救助,才可以告知他人这些信息。
2、三岁之后,孩子室外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可以采用生动的故事形式,结合一些真实事例,教给孩子基本原则。比如没有父母在场不跟陌生人交谈,不经父母允许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随意离开父母或跟陌生人走。
3、三岁到三岁半,孩子进入幼儿园阶段,掌握的生活常识更加丰富直观,此时宜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给孩子如何求助,以及识别求助对象,比如穿制服的人、带着孩子的成人、商店饭店员工(以上人群对于幼儿相对安全简便)。
4、四岁左右,孩子进入幼儿园已有一段时间,理解力进一步提高,可以教给孩子更复杂的自救方案,例如被人抱走,何时可以求救(人多时),何时需要示弱,怎样留下线索等。注意要简单明了地加以说明,帮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
5、五岁以上的孩子基本已经能过有一定的处事能力,但同时可能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会相对应提升,可以采用谈话法进行防走失教育。采用具体谈话问答的形式,教给孩子自我解救的有效方法,提高孩子防拐骗、防走失等技能。让孩子了解具体情境下走失了应该怎么办。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大防走失神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础篇
链接式防走失设备
这种方法就是把孩子和自己牢牢拴住,说实在的,之前看到有人用,我觉得确实有点像遛狗。不过,在人多的地方,这种链接式设备真的很管用。
①防走失牵引绳
适合对象:2-4岁小朋友,主要是把父母和孩子的手腕绑在一起。
优点:体积小易携带,不太限制孩子活动;
缺点:有的带子很脆弱,容易剪断;孩子会觉得限制自由。
②防走失背心
适合对象:1-3岁小朋友
防走失背心,走失带的升级款,绑在孩子的胸部,比较牢固。
优点:学步的时候也能使用用,一物多用;
缺点:限制孩子自由,一般过了学步期,孩子就不爱用了,且有可能会勒着宝宝。
进阶篇
走失报警器
适合对象:3-7岁小朋友
防走失报警器的作用在于当孩子离开家长一定范围的时候,或者在家长找寻孩子等有需求的时候,能迅速通过大音量的报警起到提醒和震慑的作用。
优点:如果孩子不小心跑出了家长的视线,可以通过手上的遥控器让报警器响起,迅速找到孩子的位置。如果不幸遭遇到硬抢或者假扮孩子家人抢孩子的情况,也能通过让报警器的突然响起,起到震慑人贩子的作用。
缺点:对短距离的走失有用,长距离的走失没有任何用处,而且不便宜。
高级篇
智能儿童通话手表
适合对象:3-14岁儿童
智能儿童手表的很多功能都非常适合于儿童防走失:
1、双向通话:儿童可通过快捷键拨打爸爸妈电话,同时还可设定亲情号码互相拨打;
2、儿童定位:家长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或者电脑,查找孩子的位置。现在的儿童手表很多都采用多重定位,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定位的精准度都能够控制在5M以内,同时品牌手表对于楼层等复杂地形也能过有比较精确的定位;
3、回拨监听:爸爸妈妈可通过APP实行回拨监听功能,即时了解儿童所在环境的情况;
4、屏蔽外界信息以及骚扰:屏蔽掉所有亲情号码以外的陌生电话接入,以防儿童被拐被骗;
5、电子围栏:可以在手机地图上划定区域,例如学校、家等,在孩子进入和离开这个区域时,家长的手机便会收到短信报警,以便掌握孩子的通学情况,保障安全,便于管理;
6、SOS一键救援:孩子长按SOS键5秒,家长手机在3秒之后即会收到SOS求救短信,短信内包含求救时间和具体地点,并且在10秒左右自动启动回拨监听功能,以便让家长听到孩子周围的声音,准确了解孩子碰到了什么样的危险状况;
7、轨迹查询:可提供孩子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的移动位置,通过实时定位,可在意外情况下了解到儿童的移动方向。
缺点:智能儿童手表被摘除后无法继续发挥作用,究其核心还是需要孩子警惕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