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 — 李默庵
李默庵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1935年任驻闽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第十师中将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第十四军军长,1938年转任第三十三军团军团长,1940年任湘鄂赣边区总指挥,1941年底任陆军突击总队司令,后任第十四、二十六、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奉命主持浙东地区日军受降事宜,1948年任长沙绥署副主任兼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积极参与湖南和平解放事业,1949年夏退出军政生涯并移居香港,1990年回祖国定居,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1995年6月起任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李默庵
李默庵1904年10月17日生于湖南长沙一个穷苦家庭,从小帮助父母卖柴、养猪,干过许多粗活。这不仅使他锻炼了强健体魄,而且养成了能吃苦耐劳的好习惯。1916年李默庵在家乡读完小学,在楚怡学校读两年,转入乙种工业学校读了一年,又考入长沙师范读了三年,1923年在该校第二部毕业。
北洋军阀时期制造了连续不断的南北内战,湖南是双方必争之地,李默庵亲眼看见人民逃荒避难,颠沛流离,深感外侮日急,亟思弃文就武,革命救国,1923年12月广州革命政府派人到长沙公开招考军校学生,李默庵完全符合报考条件,因而一考即取,与同被录取的二十余人为一批,公推陈赓为领队,绕道武汉、上海、香港,到达广州,1924年1月李默庵一行到达广州。
李默庵黄埔军校1期学生照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黄埔军校党组织领导人,为了改造旧军队意识,反对雇佣思想,决定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规定凡黄埔同学,不论是国民党员或共产党员,均为该会当然会员,李默庵成为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分子。
周恩来
1925年春李默庵在该会负责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李之龙、蒋先云等人的影响下,秘密参加了党组织,作了许多秘密工作。
李之龙
当时,黄埔军校还有一个组织叫“孙文主义学会”,它对共产党采取敌对态度,在同学中也就成了两派,经常发生摩擦和纠纷,这使李默庵感到十分苦闷,接替周恩来担任校政治部主任的包惠僧,按照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陈延年的批示,进行了大量调解说服工作,缓和了一些矛盾。但双方都转入地下活动,气氛仍然紧张,李默庵每晚10点钟之后,均到包惠僧寝室参加碰头会,协助组织妥善处置纠纷。
包惠僧
1926年1月李默庵被调参加东征,任第一军第六十团的党代表,与该团团长叶剑英相处甚好。
不久两派学生在前线又起冲突,李之龙和贺衷寒打了一架,一直闹到蒋介石那里,蒋只好将双方肇事之人,都调回军校,谁知他们在校内又大打了一场,蒋介石乃命令将两派组织同时取消,另组“黄埔同学会”,以“亲爱精诚”的校训为同学会宗旨。
贺衷寒
李默庵对此极为赞成,但不久即发现,“青年军人联合会”是当真被取消了,而“孙文主义学会”则通过其所控制的“黄埔同学会”借尸还魂地存在着,于是他又变得沉默超然起来,再不想卷入双方纠葛,同时因与女生队一位同学谈恋爱,经常没有参加党的会议,党支部负责人许继慎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从此不再通知他开会,使他无形中脱离了组织。
许继慎
1926年秋北伐开始,李默庵改任第一军第一师第六十五团一营一连连长,攻入武昌后升任该团第一营营长,接着移师东征攻克南昌,次年春又进占上海,升任该团副团长。
1927年夏天李默庵参加了有名的龙潭恶战,打败了过江的孙传芳军队,并乘胜追击尽歼其残部,秋天率部渡江,克蚌埠、占徐州,晋升为该团团长。
孙传芳
1928年春李默庵率部沿津浦线北进后攻克泰安,会同友军进入济南,以功升任旅长。
北伐完成后,全国军队实行整编,取消了军的建制,改以师为单位,李默庵却在部队缩编的情况下,担任第十一师第三十一旅旅长,李默庵与所属第六十一团团长关麟征、第六十七团团长肖乾三人情同手足,,同为黄埔一期同学,亲密无间,自喻为“刘关张”三结义。
李默庵
1929年春蒋介石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开战,李默庵旅任先锋,军次武穴,蒋介石贿买分化李宗仁的第七师李明瑞旅,使其在湖北孝感倒戈反桂,从而使蒋介石的军队兵不血刃地直入武汉,李默庵旅进驻鄂西宜昌。
李明瑞
1929年秋冯玉祥与蒋介石交恶,冯部由陕南进占湖北襄樊,危及武汉,蒋介石命令第十一师协同蒋鼎文的第九师,夏斗寅的第十三师,向冯部进攻,李默庵旅又为前驱,与冯部展开激战,奋力将其赶过了汉水河,稳定了武汉局势。
冯玉祥与蒋介石
1929年冬唐生智在河南郑州通电反蒋,唐军挥师南下,进窥武汉,前锋已到驻马店、确山一带,蒋介石急命第十一师等三师人马回兵应援,李默庵悄悄率主力连夜驰回,先其他二师两日到了确山附近,抢占山险阵地,扼守要津,使唐军寸步难行。唐生智腹背受敌,补给断绝,饥寒交迫,与李默庵等部激战一周之后,终于全线崩溃,李默庵等乘胜追击至漯河,将唐军全线缴械,唐本人谨以身免。
唐生智
此战后,李默庵等人受到蒋介石的再三嘉慰,夸奖他不愧为又文又武的“全才”,第十一师也从此跃入蒋介石的基本队伍——四个“王牌师”之列,在人员及装备各方面均有优待权,因而更具战斗力。
1930年5月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蒋介石亲率大军迎战,驻节陇海路之柳河车站,命第十一师充当左翼,占领归德附近阵地,向翼县进攻。冯玉祥部炮队占优势,轰击如雨,加之大刀冲锋,寒光逼人,使蒋军大为畏怯。
冯玉祥、蒋介石与阎锡山
其时,李默庵旅的阵地被冲破,将士夺路逃命,李见势危急,乃横下一条心与敌硬拼,亲率预备队,坚持堵截,不许任何人后退一步,并组织猛烈反击,经肉搏而痛歼来犯之敌,使左翼阵地得以巩固,他腹部中弹,伤情严重,康复出院,1930年底晋升为第十师师长,从此李默庵改为卫立煌麾下。
1931年5月李默庵的第十师奉命由安徽蚌埠调到江西,参加第三次反共“围剿”,李默庵师属中路序列,在红军“避开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下,被牵着鼻子走,拖得精疲力尽找不到红军主力作战,而他们左、右两路的几个师旅,却接连遭到歼灭的厄运,整个“围剿”部署被打破,李所在的中路军也只得垂头丧气地撤出苏区。
蒋介石
1932年6月蒋介石组织豫鄂皖三省“围剿”,仍分左、中、右三路对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苏区大举进犯,8月12日李默庵作为中路军第六纵队的前锋,向红军基地黄安进击,当日进占河口,次日继续前行。
徐向前
不久在红秀驿附近,李默庵部陷入徐向前所率的王宏坤、倪之亮、陈赓三个师的包围之中,李部担任前卫的旅长负伤,李默庵立即命令其余部队奋力驰援,卫立煌亦亲临前线督战才解了围,李默庵与卫立煌都险被俘虏,使他深深感叹这是“有战以来打得最猛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
卫立煌
1933年春李默庵的第十师又调返江西,参加第四次反共“围剿”,此次他接受了以往与红军对阵的教训,所以在分路向广昌进军时,迟迟推进,只和红军进行过一些小的战斗,而西路的两个师则因盲目冒进,暴露在红军面前,当即被歼,使这次“围剿”又以失败而告终。
1933年冬季,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等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李默庵奉命率部“平叛”,由赣入闽,经邵武进驻顺昌,然后沿闽江西岸山地袭占闽清,同时,宋希濂部攻占南平,蔡部弃城而遁,李默庵又会同王敬久部,由闽清直下仙游拦截,在福州至泉州之相亭站截住蔡部,蔡部无心恋战,败退泉州,被迫放弃独立,接受改编。
蔡廷锴
1934年李默庵又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共“围剿”,进军至泰宁县建宁间的梅口附近时,被红军主力第一、三、五、七军团重重包围,他命令各旅向师部阵地集中,缩小防线,赶筑工事,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激战通宵,阵地无一被突破,次日天明红军撤围而去。
红军被迫长征后,李默庵被任命为福建第一绥靖司令官,在福州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统率下,负责指挥李玉堂第三师及宋希濂第三十六师,在闽西地区,对留守根据地的红军游击分队执行清剿任务。
蒋鼎文
1936年夏两广密谋反蒋,蒋介石一方面对两广势力暗中实行政治分化,另一方面实行军事解决,密令第十、八十三、八十八师于4月25日集结于赣粤边境之大庾地区待命,当两广联合反蒋通电发表后,李默庵即率部与友军兼程入粤,于5月2日进占南雄,续向韶关顺利推进,迫使陈济棠于5月4日下野逃港。
陈济棠
“七·七芦沟桥事件“爆发时,李默庵正在庐山军训团集训,担任集训总队第一大队中队长,7月12日李默庵在蒋介石发布抗战声明的会上任命为第十四军军长,率所部第十师及第八十三师北上待命,于20日率部在安阳集中,进兵河北涿县,转赴石家庄、太原,旋调晋北忻县,坚守待敌。
1937年9月李默庵接受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任命,担任晋北方面左翼兵团指挥官负责守卫大白水阵地,这是整个忻口阵地左翼一个较为突出的重要据点,与正面阵地的友军互为犄角之势。李默庵凭借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天然屏障,指挥部队与友军密切配合,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
10月12日日军以中央突破方式,猛攻忻口正面第九军阵地,军长郝梦龄及师长武家麒先后阵亡,南怀花高地陷于敌手,李默庵立即指挥左翼兵团与总部预备队第八十五师同时猛力出击,迫使敌人分兵应付,终于又夺回了南怀花高地。
郝梦龄
但是10月底娘子关失守,太原告急,李默庵的第十四军已伤亡过半,但他仍然督部坚持战斗,直到11月8日,才主动撤离阵地,至汾河西岸之赵城集结休整。
12月中旬李默庵随卫立煌乘车拜访设在晋南洪桐县之八路军总部,会见了朱德、彭德怀和黄埔一期同学左权,双方洽谈甚欢。
左权
随后,李默庵带领第十四军转移至晋南之中条山,创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3月李默庵被任命为第三十三军团军团长,李部在中条山地区受到敌人严密封锁,但在人民群众协助下,终于在中条山南之垣曲,找到一个黄河渡口,使粮弹接济及伤员后送问题均获解决,因而能够长期坚守敌后斗争。
李默庵
1939年4月李默庵奉调离晋,出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叶剑英担任该班的副教育长,他又一次与叶携手合作,共同培训了三期抗日游击骨干,共约两干余人,他还主动邀请周恩来到南岳驻留一个星期,作了多次讲话。
叶剑英与周恩来
1941年李默庵调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驻防第三战区的浙江境内,继续开展敌后游击战,一直坚持到日寇投降,代表中国政府在绍兴接受了浙境日军师团长的投降。
1946年李默庵升任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随后改任第一绥靖区司令,移驻南通,再一次卷入了反共的内战漩涡。
1948年春程潜竞选副总统失败之后,决心回湘,李默庵被程潜保荐为湘赣绥靖公署副主任,兼任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驻常德。
程潜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和唐生智分别领衔宣布起义,在程潜、陈明仁名下,列有李默庵的名字,但此时他在香港,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蒋介石闻知李默庵并没有实地参与起义,乃授意顾祝同写信劝其离港赴台,李默庵当即表示不想去台湾。
顾祝同
后来,黄绍竑在香港领衔发表和平通电,邀请李默庵参加,李默庵当即欣然同意,主张国共两党和平合作。
黄绍竑
李默庵和黄绍竑发表和平通电后,即受到蒋介石的通缉,李默庵感到处境极危,乃决计远去,1951年1月李默庵抵达阿根廷,自此在阿一住十余年。
1964年秋李默庵夫妇乃移居美国,他身居海外数十年,无时不想在有生之年回归大陆一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国内外人心振奋,李默庵也非常欣慰,他和宋希濂、蔡文治等黄埔同学,发起成立黄埔同学会,这一倡议立即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宋希濂
1981年10月李默庵应全国政协电邀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邓颖超主席在介绍他时说:“这位是湖南起义将领李默庵先生”,使他深受感动,更觉殊荣。
邓颖超会见李默庵
1984年7月李默庵又和宋希濂、蔡文治等联袂回归,一同参加了黄埔同学会的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以徐向前为会长,程子华、李默庵、宋希濂等为副会长的第一届理事会。
邓小平会见李默庵
1990年李默庵回祖国定居,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年,他为海外华侨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评论,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他终于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李默庵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委,1995年6月起任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李默庵(左)晚年与黄埔同学留影
李默庵因病于2001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李默庵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钱其琛、何鲁丽、王兆国、洪学智以及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台盟中央、黄埔军校同学会等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前往八宝山向李默庵作最后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