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拿闾丘露薇和柴静对比,但是她们两个是对头,还撕过
2025 年 2 月,埃隆·马斯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联合对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发起了强烈抨击。针对被质疑接受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资助一事,著名记者闾丘露薇于 2025 年 2 月 10 日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作出回应。
“我的微博账号早被永久封禁了,这两天竟然开始收到骂我的私信,还有@我的微博,包括在推特这里,指责我拿了 USAID 的钱,看了一圈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埃隆·马斯克(外号马一龙)起的头,再加上国内营销号的加工。”
闾丘露薇 1969 年出生于上海,其后入职凤凰卫视,因采访伊拉克战争而被华人世界熟知,后来产生了不少争议。2015 年,闾丘露薇从凤凰卫视离职并移居日本。
很多人拿闾丘露薇和柴静对比,两个人都是知名的女记者。两个人都被网友质疑是否受到国外资助,两个人现在都旅居国外。尤其是最近美国国际开发署的事情,又有不少人拿她们两个对比,觉得她们两个是一路人。
但是她们两个其实是很不对付的。闾丘露薇曾经公开讽刺过柴静。
2013年1月,闾丘露薇发文暗讽柴静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1月20日晚,闾丘露薇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的文章,文中虽未直接点名柴静,但内容直指柴静的采访风格和新闻理念。
当时,柴静因新书《看见》的热卖以及其个人私生活的曝光而备受关注。柴静的采访风格以情感细腻、关注新闻中的人而著称,她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提到“采访是一场抵达”,并强调新闻报道中对人的关注。
闾丘露薇在文章中提出了三点主要批评:
1. “表演式采访”:闾丘露薇认为,电视记者应当隐藏在新闻事件和当事人背后,而不是通过镜头塑造自身形象。她暗示,柴静在采访中标志性的蹲、抱、皱眉等动作,更像是在“表演”,而非中立客观地呈现新闻。
2. 采访对象的选择:柴静曾提到“采访是一场抵达”,但闾丘露薇认为采访的本质是提问、弄清事实、找出原因。她暗示在批评柴静过于关注新闻中的人,而忽视了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
3. 安全讨巧:闾丘露薇指出,关注新闻中的人虽然安全且讨巧,但这种做法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而非公众。
闾丘露薇的文章发布后,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些人支持闾丘露薇的观点,认为新闻报道应保持客观中立,避免过度煽情。然而,也有不少网友认为闾丘露薇的批评过于苛刻,甚至有人质疑她的动机。觉得是嫉妒柴静更有热度。
1月23日,闾丘露薇通过微博发表长文,对“批评柴静”一事作出七点说明,强调自己并非针对个人,而是讨论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她还指出,柴静的工作更偏向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新闻记者。
事件”中,编剧宁财神也参与了讨论,他表达了对闾丘露薇部分观点的不认同。
宁财神认为闾丘露薇指出柴静“只关注新闻中的个体,而非原因”是对的,但他同时指出闾丘露薇“无视环境与现状,冒充外国人”的说法是错误的。宁财神认为,闾丘露薇的观点忽视了国内新闻环境与现状的复杂性,并不全面。他诘问闾丘露薇:“在央视那个平台,有哪位(记者)能像柴静这样?”
此外,宁财神还表示,闾丘露薇和柴静身处不同的平台,说话的尺度也不同,如果用西方的标准要求闾丘露薇,她也会很被动。在他看来,新闻工作者在有限的资源和受限的平台上,只要不作恶,能够传递善意,就已经是合格的。
不久之后,宁财神因为涉毒被捕,太讽刺了。
主持人董路也加入了批评柴静的行列,称柴静在采访李阳的节目中“完全hold不住”,暗示柴静的采访能力有待提高。
柴静和闾丘露薇,属于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