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位历史人物—左宗棠
今天我们主要讲左宗棠收复新疆。
历史介绍: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47年,李鸿章上书:“国土这么大,新疆就不要了!”
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说不要就不要了,你可真大方!”
慈禧支持左宗棠,但表示:没钱!左宗棠大腿一拍:“老夫就是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新疆这片占地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南疆的阿古柏政权迅速攻占了吐鲁番、乌鲁木齐、鄯善等北疆重镇。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4年,英国与阿古柏签订条约,企图进一步占据我国新疆。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收复新疆的战略:
1、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主要)
左宗棠“先北”的战略是说,先收复北疆,再收复南疆。因为阿古柏的势力主要在南疆,从地理位置来看,收复北疆,为进一步收复伊犁创造必要条件。
“缓进急战”中的“缓进”,是指积极治军。“急战”,指的是考虑西北交通不便,减缩军费开支,战士们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
2、改良装备,打造精兵
为了对付阿古柏的洋枪洋炮,仿照德国,改良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备,这时左宗棠的部队已经接近近代了,火器占比非常大。并且左宗棠将畏战的将领调离岗位,他让不想出去的将士,可以拿钱回老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解决了“同役不同心”的隐患。
他认为“治军先养气”、“首练心,次练胆,而力与技其下”。他把此次西征的重要性跟将士们交代清楚,激发了将士们强烈的爱国心,这也为收复新疆做好了充分准备。
3、筹备粮草,周密计划
左宗棠从一个士兵、一匹马每日需要的粮草入手,计算出全军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他又结合一百斤粮食运输一百里地,估算出全程的费用和损耗。甚至连用毛驴还是用车辆运送,都计算进去,用最优方案统计出全部军费支出。西征前,左宗棠已经筹措了4000多万斤粮草,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抬棺出征,以示决心
1876年4月,为了表示收复失地的决心,他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走到哪里,他就让人把棺材抬到哪里。将士们看到这口棺材,个个摩拳擦掌,决心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就在两年之内,左宗棠一举击败了阿古柏。
1878年1月2日,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此时清廷安排崇厚去谈判,不料崇厚没有要回伊犁,反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1879年)。
要求清廷偿还500万卢布,还要把霍尔果斯河以西还有伊犁山南的领土割让给沙俄。
左宗棠听后,勃然大怒:“伊犁乃我国疆土,大好山河,寸土不让!”
1880年6月,69岁的左宗棠二次进入新疆,沙俄见左宗棠如此坚决,不得不重新修订条约,归还伊犁。
双方签订了《伊犁条约》(1881年),只是这条约还是不平等的。但结合当时环境,能让沙俄让出已经到手的领土,实属不易。
至此,新疆全部收复,这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他为国家增加了六分之一的国土,是千古一人,被誉为晚清最后的硬骨头。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祖国领土的壮举,彰显了我国抵御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每日小知识:重农抑商是1912年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