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家协和医院的历史与实力
中国有许多协和医院,如全国皆知的北京协和医院,还有疫情火起来的武汉协和医院与小部分人知道的武威协和医院(只是举例,没有其他意思!)等等。但全国泛滥的协和医院里,只有三所协和医院是“正版”,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协和医院,实力靠前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协和医院与福建医疗担当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它们都是省内医疗实力强劲的医院,甚至还是全国区域医疗中心。
今天我就来谈谈三家协和医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院徽
说到北京协和医院,很多人都会想起一句话:如果协和医生说你有救,那就有救,如果协和医生说你没救,那就真的没救了。可见北京协和医院的实力有多强劲。要了解北京协和医院,要先从它的历史讲起。
北京协和医院历史

协和医院开院典礼
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同时,北京协和医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协和建筑群落成时共14座楼,雕梁画栋、气度非凡。各种室内配件多从美国运来,整体建筑质量达当时世界最高级别。
1949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武汉。此时,汉口协和医院占地71.8亩,拥有床位249张,固定资产476万元,年门诊量5万人,以其在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好、技术水平最高而声名远播,成为当时武汉最大的六所医院之一。1950年6月,在中南卫生部的安排下,汉口协和医院跟与其规模相近的武汉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合并,新医院定名为武大、协和合作医院,由中南卫生部管辖,并与武汉大学继续保持紧密联系。此为医院第二次合并。此次强强联合,奠定了医院成为华中地区一流医院的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实力
协和医院先后培养出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医学大家,为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这些中国现代医学精英日后在全国各地创办了大批医院,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协和医院名医
北京协和医院,每一天的开始是“进入零时起”:灯火,恍若白昼;人群,穿梭如流;生命,在此护佑。
在这里,走出了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这样的医学巨匠,也培养了众多的医界学科带头人。无数个“医学第一”在此诞生。

林巧稚(左一)抱着全国第一例抢救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待病人如亲人的初心不曾改变。开启“中国医学科学”道路,与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紧紧相连,这就是百年协和,一座让患者性命相托的医院,一座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的丰碑。
正是因为北京协和医院的无数医护工作者勇闯禁区,一直以人民生命之上,才造就了今天的百年协和!

今天的北京协和医院(图为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院徽
武汉协和医院历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始建于1866年。1866年,“汉口仁济医院”首开中部地区西医先河,这家仅有15张床位的医院便是武汉协和医院的源起。
1911年辛亥革命后,汉口仁济医院有病床60张,初步形成规模。1926年,创办汉口仁济医院的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和创办汉口普爱医院第二分院的英国基督教循道会决定将两所医院合并。1928年4月,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与基督教循道会合作,合并后的新医院定名为汉口协和医院,纪立生为院长,有病床135张,位于汉口西满路(今解放大道现址)。此为医院第一次合并。花楼总堂也在1931年迁往模范区云樵路,改名格非堂,原址后来建起了四明银行大楼。1937年,医院有病床220张。从1938年日军攻打武汉到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医院在炮火中坚持开诊,但受损严重。

武汉协和医院历史图
1949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武汉。此时,汉口协和医院占地71.8亩,拥有床位249张,固定资产476万元,年门诊量5万人,以其在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好、技术水平最高而声名远播,成为当时武汉最大的六所医院之一。1950年6月,在中南卫生部的安排下,汉口协和医院跟与其规模相近的武汉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合并,新医院定名为武大、协和合作医院,由中南卫生部管辖,并与武汉大学继续保持紧密联系。此为医院第二次合并。此次强强联合,奠定了医院成为华中地区一流医院的基础。
1954年10月,武大、协和合作医院彻底脱离武汉大学,正式更名为汉口协和医院,并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教学医院。1955年,医院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医院则更名为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5月,医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又称武汉协和医院。同年7月,武汉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医院则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并继续使用武汉协和医院名称。
武汉协和医院实力

武汉协和医院
“仁爱济世,协诚人和”是协和医院的院训。百年协和以术业求精积极回应百姓健康需求。上世纪20年代,“协和造”义肢远销海外,弥补战争带来的缺憾;30年代,首次记录胃造瘘术;50年代,全球首次提出“日光性皮炎”机理,完成全国首例右半肝叶切除术;60年代,国内首创小夹板治疗骨折术、扁桃体挤切术;70年代,国际首创“双氧水心脏学超声造影法”;80年代,国内首次解开“低血钾软病”之谜。
2007年9月,金风送爽。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从学位办传到武汉协和医院,“协和七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血液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普外科、妇产科、呼吸内科,七颗耀眼的明星在百年协和的上空闪烁,协和医院一举成为全国新增和拥有级重点学科多的医院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
今天的武汉协和医院已经成为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历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前身是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Willis F. Pierce Memorial Hospital),为创建于1860年的福州圣教医院与创建于1877年的福州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为八闽现代医学的发祥地。
1860年,中华基督教闽中协会(基督教美部会)出资,在福州于山脚下太平街创办了圣教医院,有七、八十张病床,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基督教徒。
1966年7月至1969年10月文革期间,协和医院被改名为反帝医院。
1984年7月1日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正式恢复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名称,原人民医院所属编制人员全部划归中医学院,于1985年2月人民医院迁至吉祥山。部分原协和医院职工陆续调回。
之后因为福建医学院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也更名为今天的名字。

福建医科大学夜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实力
医院自行设计建造了世界第三台、亚洲第一台高压氧治疗舱,并在舱内成功施行了低温麻醉心内直视手术以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危重病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外普外科肝胆手术、胰头癌根治术,脾肾静脉吻合术,均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内科血液病专业水平在华东地区也享有良好声誉。协和医院外科成为福建省外科的名牌和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在全国外科学科中享有一席之地。
在省内,福医协和就凭借着均衡的综合实力,还有在疑难危重症上的救治水平,多年位居福建省14家公立医院之首。“看大病,去协和”几乎成了每个福建老百姓的不二选择。而在“国考”中,福医协和在全国1300余家三级综合医院中脱颖而出,外界对这家低调的医院充
满了好奇。

协和医院院内花园
这三家协和医院都有着百年历史,正因为它们历史深远,因此它们才有今天的伟大成就。这三家医院都是中国医院的骄傲,相信它们今后还会为民造福,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