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朝格图君(为何记者为抑郁症高发群体?)
来源:记者论坛(ID:reporterbbs)
授权转载
昨晚多位媒体圈朋友称,南周前资深调查记者朝格图跳楼自杀,传闻其因患抑郁。2015年6月25日,沉寂多年的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朝格图,重出传媒江湖,以无界新闻记者之名刊发《永州零陵区发改委副主任之死》的特稿。没想到短短月余,即传噩耗。
正如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进这篇悼文所说,媒体这个行业,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独自坚持,压力和挑战都需要独自面对,一旦心理出偏,很不容易,诸君多珍重。
文/张进: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关注政经报道。
彻夜不得安眠,为了朝格图君。
昨天下午4点37分,接到朝格图女友电话。她泣不成声,告诉我,朝格图出事了。
仅仅在此前28个小时,我还见过他,并安排救助他。痛惜还是太晚了。
那是在他的一个朋友家,我登门看望。见面时,他正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眼神中写满了痛苦和惊惧。
我和他相识三年。2012年9月,同事罗洁琪央我带他去医院看病。医生为他做了系统诊断,制定了联合治疗方案。嘱其不要喝酒,按时吃药。
此后,我们经常在微信上相遇,彼此问候。他经常转我的文章,还会评论几句。看上去状况不错。前些天看到他写的调查报道,才知道他已重新出山。尽管沉寂多年,仍见功力深厚,出手不凡。很为他高兴。
岂料仅隔十几天,再次相见,他又身陷沉疴。
我们四目相对,他凝神思索。
毕竟三年没见面了。我问:“朝格图,你还认识我吗?”
他缓缓答道:“认识,你是张进老师。”
我问:“最近情况不好?我刚看过你写的周本顺报道,写得很好。”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堪回首的痛苦:“那时已经不好了。我输入电脑密码,要输入很多次,才能弄对。”
我问:“你现在什么感觉?”
他答:“我脑子里有无数念头在转,控制不住,停不下来。”
我问:“你药一直在吃吗?”
他答:“最近断了一段时间。”
我问:“为什么?”
他答:“出差,药没带够。”
我心里掠过一阵悸痛。类似情况太多了。
我告诉他:没关系,这不过是复发,原因很可能是断药,“今天是周三,你再坚持一天,周五上午,我带你去找三年前的医生;如果我没有时间,我会帮你联系挂号。”
他的朋友接过来说:“你放心,我陪他去。”
岂料没有等到周五。
三年来,来找过我的患者很多。多数人痊愈,也有几个病情起伏。最后这样的,只有他一个。而且还是同行、熟人。
深夜,关着灯,坐在黑暗里,心情沉重。
必须写下这几行字,才能睡着。
我想象着他。这些年,他一个人独自坚持着。他的毅力超乎常人强大,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他的坚韧无与伦比。但是,复发可能让他绝望。
工作不是坏事。工作可以帮助自己重新融入社会,调整身心。但是,不能给自己加太大的压力,而且要循序渐进。
一定要记住的是,不能断药。尤其是干我们这一行,出差要把药带够。
即使复发,也没什么了不得的。重新开始治疗,且有过经验,又有什么关系。
重要的是社会支持系统,这关系到患者的信心和希望。
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病率估算是3%-5%。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患者。如果我们知道他,要去帮助他,成为他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心里默念着陶渊明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朝格图君,彼岸安好。
微博相关评论:
迟夙生律师:惊闻原南方周末记者朝格图今天下午在北京坠楼身亡,致哀!他曾经那么敬业地到过我的家乡、我的办公室、我工作和调查的场所、陪我去开庭,愿你的灵魂在天堂里安息!
御史在途:今天中午,著名记者朝格图在京自杀,年仅36岁。他是一名优秀的调查记者,作过很多重磅报道。12天前,我还趁他在长沙紧张采访的间隙请他吃了个饭,其时,他重感冒缠身,我找了点金银花泡水给他喝了。当天他带病去了邵阳,几天后又去了浙江。我当时感慨:记者真不是人干的。敬业的蒙古族兄弟,一路走好!
无与伦比的小敏:压抑了一天情绪,最后终于在看到朝格图自杀的消息后崩溃了,回到家大哭一场。先看到一个媒体老师发了一条看上去很不祥的朋友圈,马上问朋友,就知道了,后来朝格图前同事们写了回忆他的文章。难过。不认识朝格图,却几乎能想象他家人的痛苦,那种被亲人放弃的感觉,没有不挣扎的时候,同时不解,生气。
快乐的艾诚Gloria:南周前资深调查记者朝格图跳楼自杀身亡,呜呜!新闻事业本来就是一个悲剧性的行业,请剩下选择坚持的伙伴不要悲剧性的对待它。
快乐的艾诚Gloria:朝格图们,这辈子很短,为什么不等我们一起老了再告别?[悲伤]
伍吉安:今天下午,前南方周末记者朝格图因抑郁症自杀。有人评论:做社会类记者,真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做了一段时间社会记者后,见惯了各种争执各种官司各种投诉,就再也不看战争类的书刊电影了,只得向内求心里的安稳和平和。保护自己,其实比所有事情都重要。
唐拉拉:今天的确是个黑暗到家的日子。被爆炸、塌陷、泥石流、砍人等轮番轰炸了一整天,晚上又得知抑郁症自杀的那人居然是南方周末的前记者朝格图。我对自杀的人向来都是怒其不争的态度,可是因为认识,因为有了音容笑貌在记忆里,就怎么也恨不起来。也许,于他自己,终身一跃是种解脱——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记者为抑郁症高发群体 附抑郁自评量表测试
来源:温州网–温州晚报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记者对话心理专家——
往往回避抑郁症失眠症
记者编辑治疗依从性最差
记者:影响记者、编辑心理健康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心理专家:记者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压力过大(心理应激),而且又没有解压措施,慢性心理应激最易造成抑郁、焦虑、失眠。三者相互影响,造成极大的痛苦,无助、无望、无力,最后可能就希望用死亡来解脱。
记者: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失眠?
心理专家:记者、编辑曾经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睡眠卫生习惯不良,生物节律紊乱等造成短暂失眠,不及时纠正,加上压力没有释放,会形成慢性失眠。
还有,不要以为年轻记者、编辑身体好通宵加班没关系,调查显示,媒体工龄短的年轻人反而失眠比例高;20到29岁之间的睡眠质量,比30到39岁这一年龄段要差一些。
当然,他们的生活规律也存在问题,20到29岁被调查对象87%以上在晚上12点以后入睡。
记者:抑郁症是因为对自我要求过高造成的吗?
心理专家:有这个因素。
记者:您在门诊中发现记者、编辑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患上抑郁症、失眠症的案例多吗?
心理专家:这样的案例很多。在门诊中碰到好多失眠比较严重的记者,建议吃药。但是他们非常排斥吃药,说“我就是不吃药”。
实际上,睡眠不好是一种压力过大的信号,应及时治疗,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往往回避治疗,不相信医学或者西医,所以这个群体治疗依从性最差。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媒体管理人员,他一直以为自己有心脏病,做了很多身体方面的检查,但都没有问题。后来经熟人介绍到我这里看,我发现他工作效率很差,自我评价很低,睡眠非常差。他说自己很多次在楼上想跳下来,以此解脱。
其实,他这已经不是睡眠问题了,而是严重的情绪问题。压力引起失眠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很多人在人前表现很强大,其实很无助,他们得有压力在人前是难以启齿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我希望大家能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你有压力,不等于你没有痛苦。
要改变不愿意面对压力的误区,要正视压力。要认识到:我有压力,是社会需要我;我压力越大,是我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但是有了情绪问题要及时化解,要意识到压力已经给我们亮出红牌警告。
心理有病会体现在躯体
头痛背痛肩痛肠胃不适
记者:心理疾病有外在的表现,我们看得出来吗?
心理专家:能,很多人心理问题会体现在躯体症状(躯体语言)。躯体症状包括肠胃不适、头痛、背痛、肩痛、颈椎病等。我们所做的“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显示近一半的人有躯体症状,
记者:有的记者采访灾难性事件,面睹死难现场后,回来往往是“很长时间不敢吃豆腐脑和腊肠”。您建议记者本人以及报社如何做好心理调节?
心理专家:记者面对灾难现场,情感会受到巨大冲击。而新闻职业的特点又要求记者客观冷静地采写报道。情感和表达的矛盾必然会带来心理冲突,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
“很长时间不敢吃豆腐脑和腊肠”,这已表明记者已处于心理创伤应激状态,但没有得到适时的心理支持。
建议对记者常规做心理创伤处理。但出现心理问题,首先要自知,自己要意识到这给问题;其次是单位要给予社会支持和人文关怀。
脾气变暴躁要引起警惕
愉快运动是最好的解压
记者:哪些情况是心理出现大问题、极易发生极端行为的临界点?哪些现象需要引起家人和同事的警惕?
心理专家:最明显的迹象是失眠、不明原因的疼痛、乏力或者消化道症状,如果家人或同事发现其出现脾气暴躁、易怒、工作效率下降、兴趣下降、社会功能退缩等就要注意。
记者:对记者、编辑而言,有哪些自我调节方法?
心理专家:最好的解压方式是愉快的运动(锻炼),大运动量更好,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并请专业的团体辅导等等。还有很重要的是出现问题不回避,积极面对是防止出现极端行为的重要措施。
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抑郁自评量表测试(SDS)”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传媒内参TV+研究群,要实名(注明姓名、工作单位)才能加入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