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汶川大地震中,那个敢叫总理让开的解放军战士,如今怎样了?
文 | 科技社
编辑 | 科技社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然天摇地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无数生命陷入危险。
总理对灾情十分关切,立即奔赴抗灾前线,望着满目疮痍的汶川,顿时流下了眼泪。
随后他冒着余震的危险亲自指导救灾工作,然而,就在听取汇报的时候,总理的背后突然传来了一句急切的声音,“前面的人!让开一下!”
总理回头一看,竟然是一个毛头小兵大喊让路,是什么给了这位士兵向总理“叫板”的勇气?如今他的生活怎样了?
汶川地震,争分夺秒生命至上
那是地震后的第三天,北川县城满目疮痍,一位身材魁梧的解放军战士,抱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在废墟中奔跑。
他的嗓音嘶哑却洪亮,高声喊着让人群让路,听到小战士的呼喊,连总理也侧身而立。
这一幕,被记者的镜头定格,成为了汶川地震救援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其实,这位解放军战士叫王肃满,当时已经37岁了,17岁参军入伍的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个老兵,可面对灾难,他毫不犹豫地冲在了最前线。
王肃满救的是一个叫宋馨懿的3岁小女孩,地震时,小馨懿的父母用身体为她挡住了倒塌的房屋,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
当王肃满找到小馨懿时,她已经在废墟中被埋了40多个小时,救援过程艰难曲折。
王肃满和战友们用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把小馨懿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可小馨懿失血过多,情况危急,王肃满心急如焚,抱起小馨懿就往医院跑。
就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肃满喊出了那句“让开”,他根本没注意到让路的人群中有谁,眼里只有怀中垂危的小生命。
这一刻,他不是在对任何人说话,而是在与死神抗争,而这声“让开”传遍了全国,王肃满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最牛士兵”,赞叹他的勇气和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王肃满却显得有些腼腆。
事后他也表示,总理不是给他让路,而是给生命让路,这话一出,更是赢得了无数点赞。
人们看到,在生命面前,不分贵贱,人人平等,王肃满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英雄。
然而,王肃满的故事远不止于此,这个来自安徽农村的小伙子,17岁就离开家乡参军。
刚入伍时,他被分到了炊事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失望,但王肃满却干得热火朝天。
别看他现在一身肌肉,当年可是个瘦小伙,第一次洗大锅,他差点栽进去。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伙子,硬是把炊事班的活儿干得风生水起。
有一次,部队野外拉练,王肃满主动请缨当伙夫,大伙儿累得东倒西歪,他却一个人忙里忙外,又是生火又是烧水。
天还没亮,他就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了战友们面前。
他常说,当兵就要听指挥,组织需要干啥就干啥,就是这股子踏实劲儿,让首长们看中了他。
不久,王肃满被派去学习火炮军械保障维修技术,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来说,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可王肃满硬是凭着一股子倔劲,把复杂的技术学得门儿清。
渐渐地,王肃满成了部队里的技术能手,战友们亲切地叫他“炮王”。
汶川地震后,王肃满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气冲昏头脑,回到部队后,他依旧是那个埋头苦干的老兵。
这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正是中国军人的写照,他们在和平年代默默付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最牛兵的蜕变
平日里,王肃满看起来憨厚老实,可一到演习场上,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只见他动作麻利,指挥若定,一套复杂的操作程序被他玩得行云流水。
可见那声震惊世界的“让开”,不是偶然,而是王肃满20年军旅生涯的自然流露。
从炊事兵到“炮王”,从默默无闻到“最牛士兵”,王肃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在部队里,像王肃满这样的老兵还有很多,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
他们就像一块块基石,默默支撑着强大的国防力量,王肃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军人的担当和奉献。
他用20年的时光,诠释了什么是军人本色,在和平年代,他们或许并不显眼,但一旦祖国需要,他们就是最可靠的力量。
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坚守
时光飞逝,转眼间王肃满退役已有几个年头,如今的他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依旧鲜明。
让我们一起走近现在的王肃满,看看这位“最牛士兵”退役后的生活。
王肃满现在生活在安徽省宿州市,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日子。
退役后,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贡献力量。
他在当地一家机械制造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将自己在军队里积累的丰富经验运用到民用领域。
每天清晨,王肃满都会准时出现在公司,尽管年过半百,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总是第一个到岗。
同事们都说,王师傅的勤奋和认真,让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在工作中,王肃满不仅负责设备维护,还经常指导年轻技工。
他总是耐心细致,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讲解得浅显易懂。
年轻人都喜欢跟着他学习,亲切地称他为“王大爷”。
虽然离开了部队,但王肃满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
每逢重大节日,他都会穿上珍藏的军装,参加当地的退伍军人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他常常与其他退伍军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传递正能量。
王肃满还保持着关注国防事业的习惯,他经常通过新闻了解军队的最新动态,为祖国的国防建设感到自豪。
有时,他会应邀到学校做报告,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军旅经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对于当年在汶川地震中救出的小女孩宋馨懿,王肃满一直牵挂在心。
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保持着联系,每年宋馨懿的生日,王肃满都会打电话祝福。
退役后的王肃满也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他的儿子受父亲影响,也参军入伍了。
每次儿子休假回家,王肃满都会认真听他讲述部队的新变化,时不时还会给些建议。
邻居们都说,王大爷的身体比年轻人还硬朗,王肃满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的王肃满,虽然生活平凡,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退伍不褪色,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退伍军人,尊重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王肃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军人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延续。
他用平凡的生活,诠释着不平凡的坚守。
正是有了像王肃满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参考资料:封面新闻——十年前他抬着担架喊一句“让开” 总理立刻让到路边
挥戈前哨——从军30载,“最牛士兵”王肃满光荣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