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后人中出了240多位人才,傲人家世背后究竟有何秘密?
曾国藩是我国晚清的国家治理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对当时清朝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科技建设以及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贡献。
在他的后人中出了240多位人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如此辉煌的家族成就非常令人惊叹,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家族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出来?
下面从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文化传承、个人努力、时代机遇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家庭教育
曾国藩深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孩子接触的是什么,孩子的大脑就储存什么。
所以,父母能否做到以身作则,在孩子早期的思想教育上就显得很重要了,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一向以来都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在治学上,他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完八十页书籍,并且用笔进行圈点和标注。他也要求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像他一样拿笔边读边在有疑问或者有感触的地方做标记,读完后还要求写读书笔记。
有一次,曾纪泽在学堂帮老师整理课堂,回来累了,吃完饭做完作业就想不看书,想去睡觉了。曾国藩把他拉起来,对他说:“你觉得累了,可以少看一点,关键是要养成坚持读书的習惯。修业,惟有恒可成也。”
在生活上,他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奢华。为官,他清正廉明,不侵吞公家钱款,不受贿,为国家尽忠守职。
曾国藩一生勤于治学、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精忠报国。他的这些良好的品质,每天都落实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行动上,让自己的家人、孩子都能看到,感受到,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文化传承
曾国藩家族的文化传承是其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1.文化知识的传承
曾国藩本人是一位文化巨匠,他的学问和思想对于整个家族的文化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曾国藩认为“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所以,他非常重视读书。
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该不断地进修和阅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取得事业的成功。
所以,在治学上,他早晨起来时读经书,早餐后读《二十四史》;傍晚时分,他会在大概十八点左右用晚餐,之后阅读经书史籍。他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完八十页书籍,并且用笔进行圈点和标注。
曾国藩自己如是,对子女的要求也如是。他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读三字经、道德经、唐诗、论语等古代典籍。及至上学后,要求孩子们回到家,除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外,每天也要读一个小时以上的书,还要写下读书后的感受,通过写读书笔记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们培养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家风家训的传承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他认为家族的兴盛能否长久传承,好的家风家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从家风家训得到家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就能遗传家族的品格,使家族文化往下传承。
曾国藩的家风以“孝、勤、俭、廉、忠”为核心价值观。
他要求家人首先要孝顺长辈,尊敬老人,家庭成员之间要团结互助,互相关爱和尊重。
其次要勤奋努力,勤于学业,要能独当一面,自立自强、努力工作。
第三要生活俭朴、节约,不过奢华的生活。
第四为官要廉洁自律、不侵吞公家钱款,不受贿,不做有损他人、有损集体利益的事,不追求个人私利。
第五要忠于国家,不背叛国家,不做有损国家名誉的事,而且还要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家作贡献。
他规定,每个孩子每天都要在家里干点家务或者农活,“不劳作者不得吃”,以此培养孩子刻苦勤奋的品格。
有一次上午,曾纪鸿跑出去和同学玩,玩过头,忘记分配给他的活没干,回来就被罚不能吃饭,而且还要把活干完。这一罚,让其他的孩子记住了,一定要先把自己干的活干完再去玩。
三、个人努力
在成就个人事业上,曾国藩认为,相较于机遇,个人的努力奋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就算机遇到了面前,你也没有能力去抓住。就算侥幸抓住了,也会因为能力不行,又会失去这个机遇。如果个人有很强的能力,就会因机遇而大放异彩,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大发挥,做出更大成绩。
他在京为官,看到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女骄横跋扈,生活作风糜烂的样子,他就不让孩子跟他住在京城,而是和他老婆一起住在乡下。
他也不会寄很多钱回家,而是让他们过俭朴的生活,每天都要做家务农活。
曾国藩这样教育孩子,让他的孩子每个人都学会了自立生存的能力;而且都很勤奋努力完成学业。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是中国头一个会说英语的人。
他学英语的时候已经34岁了,并且没有老师教,他就靠一本《韦氏大辞典》、几本外语书籍,硬是花了3年时间,通过自学学会了英语。
后来,他用同样的方法,学会了法语、俄语等多国语言。这使他能深入了解各国文化,为他在外交场合中应对自如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得益于外语的助力,他成功地与沙俄谈判,收回了被侵占的伊犁地区。后来他又和英国谈判,修改了《烟台条约》,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曾纪泽自身的努力,也与他的家庭教育和家族传统密不可分。
四、时代机遇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变革频频的时期,这为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方方面面都缺乏人才。曾国藩的后人,在自身家族优良传统的培养下,大部分人都在某个领域成为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些人才都是国家所需要的。
像曾纪泽是晚清的外交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多门外语,使他有参与外事活动的机会。
因为他懂得英、法、俄等多门外语,清庭派他先后担任驻英、法、俄大使,废除了多条不平等条约,成功收复了被外国侵占的大片领土。
曾宪植是曾国藩的侄孙女,18岁嫁给叶帅,参加过广州起义,解放后在全国妇联工作了40多年。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党的早期重要先驱蔡和森、味道化学理论创始人曾广植、教育家曾宝荪、骨科专家曾宝菡、考古学家曾昭燏、伟人前秘书曾碧漪,都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出来的风云人物。
在和平年代,曾国藩的后人也有很多各个领域的翘楚。如: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特首,美术教育家曾昭杭等等。
古语说:时势造英雄。但,如果你不是英雄的料,任何时势都不能把你造成英雄。打铁还需自身硬!
从以上四点来看曾氏家族的兴盛,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寒门出贵子”也不是简单的单靠努力拼搏就可以打拼出来的。很多事实证明,一个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教育的家庭,思想意识里就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下一代。
当然,这里讲的家庭教育和家风教育,不是说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要有多好,而是指这个家庭的家长要有好的品德和见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曾国藩的后世家族能够出240多位人才,足以见其家族的家风传承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