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外交官的选拔——颜值是加分项,“有种”才能完成任务
前言
前段时间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退役宣言"简短而有力,接地气的告别语让人印象深刻,让外交官的形象更加亲民。
外交官这份职业对于大部分而言,过于神秘。它对任职人员的要求极高,不仅精通外语,还要求思维逻辑、政治觉悟都的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胜任这份工作。而在古代,同样也有外交官这个职位。
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的外交官需要什么职位要求吗?如何才能通过选拔成为一名外交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汉朝时期,外交官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统治者在用人选材是注重哪些特质。
一、汉朝时外交官的由来——多次更名后终定"鸿胪寺"
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相应的外交部门。根据《汉书》记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而发展到汉朝时期,汉景帝将外交部门称之为大行令,而直到汉武帝时期,外交部分才真正更名为鸿胪寺。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管理外交部门。
而在此期间,鸿胪寺这个外交部门的名字曾经历了几次更名,正是因为在当时的主要外交部门领导者频繁更换,才导致部门名字一换再换。
根据《汉书》的记载,当时的鸿胪寺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同时在汉朝时大型活动中,同样需要外交部门参与其中。鸿胪寺经过几次正面亮相之后,逐渐将名字定下来,唐宋时期也一直沿用鸿胪寺作为外交部门的称呼。
二、担任外交官需要具备什么特质——学识体力缺一不可,颜值是加分项
而在汉朝,需要什么特质才能担任外交官的工作?
忠诚是选拔外交官的基本素质,在作为西汉王朝的代言人,外交官必须时刻做到忠于政府,恪守职业道德,才能在出使其他国家时,代表国家形象。外交官的每个举动都体现出国际的威严。因此在汉朝担任一名合格的外交官,必须要具备爱国之心。谨记自己的行动时刻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地位。
汉朝时期的著名的外交官苏武,是一名优秀的外交官。直到如今,许多外交培训的内容中都记载着苏武官员外交官的气节和品质。
根据史书记载" 武既至海上,凛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旎尽落。"作为一名代表汉朝的形象的官员,在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高贵的气节和品质,没有在敌人面前体现半点怯懦。
正是强烈的爱国情感,才能支持一名外交官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能坚持原则。在古代,很多时候外交官会遇到一些生死攸关的时刻,而这也最考验外交官和国家实力的体现。因此爱国是成为外交官的先决条件。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心系国家的人才能为国做贡献。
当然,成为外交官光有爱国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超强的智慧和勇气。外交官所要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主要领导人,如果做到处变不惊,只有具备极强的知识储备,才能保证在日常的发言中和谈判中不落下风。
毕竟在外交官领域,口若悬河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很难在谈判桌上占据上风。作为一名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官员来说,没有什么比能言善辩更能为国争光了。两国甚至多国谈判时,语速的快慢有时候能够决定为本国争取利益的多少。
深厚的知识广度才能担任得起为国家谈判的重任。另外,外交官还需要有强壮的体魄,这是因为在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的社会,出门基本靠马车,甚至碰到恶劣环境下,还需要用上"11"路车呢。作为一名外交官,不仅要学富五车,还要有足够的体力。另外,各国的气候和水源各不相同,很多人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时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其走出困境。
当然外交官对外貌同样有要求,当然不要求每个人都貌似潘安,但作为国家的脸面,必须做到五官端正。在会见外国使者时,才能做到从容自信。当然,并不是长相好就能代表一切,这只是一个加分项。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长得好看的人天生会具备一些优势。面容姣好的外交官无疑会增加其亲和力。
三、外交官的选拔机制——举荐人才不给力 官员都连带倒霉
想要成为外交官,还要具备把握机会的能力。在西汉时期担任外交官,除了层层选拔之外,还可以通过自行推荐。如果在官员中选拔,又分为皇帝直接选拔和官员推荐两种。
在大部分情况下,外交官都是临时任命的。西汉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外交官培训机构。作为统治者本身,他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拔出位高权重的大臣担任外交官。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利。皇帝看重的是经验丰富的大臣,他们虽然上了年纪,当时在为人处世和谈判的技巧上,确实比年轻的外交官更有经验。
汉成帝时期,就专门诏当时的金城太守段会宗入朝堂,并赐予其光禄大夫的职务,并安排他到邻国拜访、谈判等业务。
很多时候,皇帝的选拔也有考验人才的原因。汉武帝时期,专门将公孙弘作为外交使者。并常常交付给他重大的外交任务。其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这位年轻有为的人才,公孙弘常年来往于汉朝与匈奴之间,但重压之下,未必就出好苗子,这位公孙弘辜负了汉武帝的心意,由于对外交事务的生疏,他在作为汉朝时这前往匈奴的工作漏洞百出,其让汉朝颜面扫地。后来这位揠苗助长的"天才"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如果皇帝没有中意的人选,那就需要朝堂的官员推荐。汉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大部分采用连坐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官员推荐的人完美完成任务,官员脸上也有关,并极有可能获得皇帝的赏赐;如果推荐的人把事情搞砸了,那选拔的官员也要跟着受处罚。因此在官员推荐人才时,可是慎之又慎。当然能被推荐的人,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靠谱人才。
西汉时期的冯奉世,正是在当时官员韩增的推荐下,正式成为当时出使西域的重要外交官。好在冯奉世没有给他丢人,这次出行任务完成得十分漂亮。正因如此,冯奉世被赐封为光禄大夫,当然韩增的功劳皇帝也不会忘,后来皇帝还专门赏赐了韩增。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有一种选拔方式就是自行推荐。当然,这种方式不局限于官员之中。一般情况下,汉朝政府会在民间贴出招聘告示,邀请民间能力突出者,投身到为国争光的队伍中。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张骞,正是在通过这种自荐的方式成为外交使者,皇帝册封他为使月氏。张骞的成就后来成了历史课本上大书特书的荣耀。
四、从汉朝统治者角度出发,为什么"有种"才能当外交官
汉朝时期,选拔外交官最看重的使节的勇气,在统治者看来,能言善辩的人比比皆是。当时具有勇气之人却少之又少。因为在汉朝初期,外交官的工作大多和当时的少数民族打交道。在就需要外交官在面对民风彪悍的西域人时临危不乱。因此外交官比较要"有种",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才能从容自信地完成外交使节的工作。
外交官的工作如同开拓者,他们所要面对的是很多时候是未知的国度和文明,它本身的工作特质决定了外交官具有一部分探险的特性。外交官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未知性,如果出使成功,就能为国争光之余,还能加官进爵;一旦遭遇不测,很有可能客死他乡。因此外交官的工作和欧洲大航海时期的探险者有几分相似。都是通过探索而出的道路。同时,在古代交通、信息条件极其不便的情况下,外交官也是一门苦差事。他们需要克服恶劣的环境,才有可能正在抵达目标。在此过程中,外交官如果只有满腹经纶,却毫无胆识,往往举步维艰。
另外,在汉朝时期,虽然外交官是本着和平友好相处的使命前往,可在当时尚未开化的时代,其他国家的民风如何,是否友好,甚至威胁生命的可能时有发生。毕竟在邻国看来,陌生人从远道而来,多少会起疑心。甚至在双方产生矛盾时,外交官作为互通往来的使者,有可能成为汉朝政府的替罪羊。
"不斩来使"的规定,在汉朝初期还并未形成各国将的默契,在汉朝漫长的外交史上,确实发生部分外交官被杀害、袭击的事件。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外交官的勇气被统治者看得极为重要。
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最大的敌人正是匈奴。这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骑兵可不是善茬。此时汉武帝想拉拢月氏国联盟,共同抵抗匈奴的侵扰。于是派出了使节前往月氏国。当时在此过程中,使节们出使的道路上有一条匈奴的必经之路。因此这次出访有着极大的危险,甚至随时会客死他乡。我们前文提到的张骞,正是在出访过程中,被匈奴扣住,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逃生。
在古代,几乎每个有志之士都渴望通过报效祖国,而为国家出使西域,正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但西域之路的艰难险阻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另外,西域作为当时通往匈奴等野蛮民族的道路,前去之人往往九死一生。这也是为什么能够担任西域使者的人,必须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具备过人的勇气才能担此重任。
而在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选拔从不在意过去,这是许多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走上仕途的重要途径。如卫青大将军,在最初只是一个小夏的奴隶,最后凭借勇气和努力成为一代名将。正因如此,激励了汉族百姓建功立业的渴望。而面对西域的艰难险阻和匈奴人的野蛮,也考验着外交使节的勇气与毅力。
五、结语
古代的外交官除了学识之和体力之外,要考察的素质还有很多,毕竟在交通、通信落后的时代,外交官的工作更多的是担任拓荒者的角色。
面对未知的国度和民风,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才能跨过艰难险阻。而支撑他们完成任务的,绝非学识和体力甚至颜值,而是克服困难的勇气。真正有种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外交官。毕竟在农耕时代,面对彪悍的北方民族,唯唯诺诺有失国家颜面。这也是为什么汉朝选拔官员时如此重视外交官的勇气。
参考文献: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