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探讨
(一)以往的错误观点
在历史理论中,一些人认为社会生活杂乱无章、充满偶然,无规律可言;另一些人则将社会生活看作是神秘精神赋予联系和秩序的现象,用臆造联系代替现实联系,这是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错误在于未探寻精神产生的根源。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开拓性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这一基础入手,发现经济生活决定政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基本结论,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在“市民社会”。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作了系统明确表述,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形态变革的条件等,核心思想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进一步描绘规律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趋势,指出社会存在类似自然界的经济运动规律。
二、社会规律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化
(一)发现途径
发现社会规律需从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入手,因为经济关系决定人们思想动机,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受物质生活利益制约,而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列宁指出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才能将社会形态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使社会历史研究成为科学。
(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内涵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唯物辩证性质,表明社会历史本质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是社会矛盾尤其是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过程。生产力变化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变革,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轮廓。但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过程有区别,社会发展有人的参与。
三、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主观意志的关系
(一)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社会规律规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包含个人意志因素,但不受个人意志左右,不能将历史过程归结为个人意志结果。历史结果是无数单个意志相互冲突产生的合力,受客观规律支配,就像自然过程一样。
(二)人的意志有积极作用
人的意志参与历史过程,体现社会规律作用,还能促使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为自身目的服务。自由在于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意志自由基于对事物的认识。承认历史规律客观性并不否定人的意志作用,而是科学评价其作用,使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与肯定人的自觉活动意义相统一。
四、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发现,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提供客观依据。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应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制定,社会规律是获取行动自由的基础,人们认识和尊重规律才能获得自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帮助评价行为价值。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相关关系
五、社会规律的类型
(一)一般规律(普遍规律)
在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含阶级社会与无阶级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等,它们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二)特殊规律
只在一切阶级社会中起作用的规律,像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阶级划分、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前进的规律等。这类规律在阶级存在时作用普遍,在阶级产生前或阶级及阶级差别消灭后不存在,是一般规律在阶级社会的特殊表现,相关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部分。
(三)个别规律
仅为某一社会或某一社会现象独有的规律,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等。其研究属于具体社会科学范畴,不过研究离不开前两类规律指导,对其深入研究也利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
六、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一)包含对象及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研究在一切社会阶段都起作用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也涵盖在各阶级社会普遍起作用的特殊规律。因为一般和特殊界限并非绝对,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规律相对最普遍规律有特殊性,但在几个社会形态中也具普遍性,而且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包含阶级相关变化,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也与阶级斗争相关,将二者结合能提供认识现实社会的可靠工具。
七、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关系概述
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具体社会科学针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局部,从特定方面研究社会,如政治经济学、法学、语言学分别研究各自对应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横跨社会各领域、纵贯古今历史全过程,从总体、全局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二)与历史学、社会学的区分
1. 历史学:按年代顺序研究各国、各民族历史发展,通过具体历史条件、事件、人物等反映历史过程,侧重具体历史过程体现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专门研究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为其提供科学观点和方法。
2. 社会学:研究各类专门社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研究社会生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能替代社会学,职能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时需二者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八、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根本观点
(一)唯物辩证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唯物方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辩证方面,着眼社会变化发展,将矛盾观点和方法贯彻到底,把社会看作由要素构成的发展变化的系统和活的有机体,揭示其物质性、整体性和变动性。
(二)生产观点和劳动观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前提,生产即劳动过程,是连接自然和社会的纽带,决定、制约社会生活各方面。许多社会问题要以生产和劳动为线索理解和解决,历史唯物主义重视生产和劳动,视脱离生产、鄙视劳动为可耻,关心生产、积极劳动为光荣。
(三)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
社会生产和劳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重视群众作用,坚持尊重、相信、依靠群众的观点。在阶级社会,群众分阶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所以要坚持阶级观点和分析方法,这是对现实人和人群共同体的具体观点,区别于资产阶级抽象的人的观点。
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意义的体现
(一)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了解这些观点对科研和具体工作者都必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意义重大。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体,其基本观点和原理有一般历史观和方法论意义,是认识和改造社会、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问题在“人 - 社会 - 自然”关系中提出和解决。
(二)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换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叙述常侧重阐发社会历史观,而认识方法常被省略。把握其方法论意义需从认识和改造结果反思过程,实现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换。作为世界观,它描述社会历史客观过程和规律;作为方法论,它指导认识和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二者辩证统一。
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内涵与特点
(一)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二者相互贯通。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论原则上也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观点等都内含相应方法论原则,是唯物辩证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
(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特殊性
1. 系统的分析:从历史观高度对社会有机体进行唯物辩证的系统分析,不同于但又相关于具体社会科学的系统分析。
2. 经济的分析:深化社会有机体系统分析,寻找经济关系这一基本社会关系,从物质关系入手,避免被社会现象迷惑。
3. 动态的分析:社会历史是过程,观察社会生活要坚持决定论原则,考虑人的能动性,正确估计人对事变进程的影响,通过动态分析揭示普遍本质和规律。
4. 历史的分析:社会现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分析时要具体、历史地看待,在阶级社会要将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统一。分析也是综合,通过辩证分析和综合形成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整体认识。
(三)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意义不限于哲学思维,对社会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它与一般哲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处于不同思维层次,不能相互替代,它在社会历史观层次起一般方法论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通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在理论上再现社会有机体及其规律,这种思维中的具体是对历史真理的把握,为人类历史活动提供科学认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