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肝义胆,英雄本色,改写张无忌人生—《倚天》历史人物之常遇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倚天屠龙记的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其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倚天故事以此乱世作为广阔大背景,在讲述主角张无忌的传奇经历同时,谱写江湖柔情,武林纷争,历史人物对抗朝廷、逐鹿天下的磅礴历史。
关于《倚天屠龙记》小说的深度解析,我大概做了有90多期图文了,喜欢的朋友可以移步@十里春风侠客行 的主页观看,添加关注不走丢。
常遇春,金庸《倚天》小说中第一个与张无忌有人生交集的明教义士,侠肝义胆,也是张无忌一生感恩和钦佩的贵人。详见我3年前的文章。
如果没有常遇春,张无忌的人生轨迹将是另外的样子,换句话说,是常遇春改写了12岁张无忌的人生轨迹。
常遇春也改写了了周芷若的人生轨迹(从船家女经张三丰介绍投身峨眉),是周芷若的恩人,所以我们看到,在张无忌和周芷若大婚时候,常遇春是作为女方娘家人身份参加的。
他促使身患重病的张无忌从湖北武当山走向了安徽蝴蝶谷,认识了医仙胡青牛,在那里呆了2年之久岁月静好的时光。张无忌不会想到,在8年之后他功成名就后,会重返蝶谷故里(至少可以说是第三故乡),衣锦还乡。关于蝴蝶谷大会,我在后续进行解析。
没有常遇春,张无忌就不可能被带到蝴蝶谷求医;没有求医经历,张无忌就不可能得到神医指点学习的机会,不可能久病成良医,更不可能达到医仙的真传,最重要的是,张无忌体内寒毒虽然不能痊愈,却得到了控制保住了性命,为日后痊愈赢得了时间的延迟。没有常遇春,哪有张无忌的医生身份和逆天改命?
品读《倚天屠龙记》小说,我个人觉得,常遇春是第一个让我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
并不是因为他有何战功,有何江湖地位,而是因为他的侠义情怀,他的一诺千金,他的人格魅力。
汉水之滨,一个虬髯大汉,第一次登场。
他是魔教袁州周子旺部属,弥勒宗弟子,属于明教的分支,朝廷眼中的“反贼余孽”。
真实历史上,常遇春参加了红巾军起义,与白莲教有关,而白莲教属于明教的分支。
他千里奔波,忠心护主,力拒强敌,中了番僧两掌截心掌。汉水舟中,奋不顾身,保护幼主,身受箭伤,被张三丰所救。得知张无忌身受寒毒,仗义相助,携张无忌寻找医仙治疗。常遇春虽然中了截心掌,但为了兑现对张三丰的承诺,带着病痛,又是千里之行,从汉水到长江,辗转到达淮北蝴蝶谷,带着张无忌求医。
常遇春宁愿一命换一命,放弃自己的治疗机会,把“治疗名额”留给张无忌,这样的英雄豪气,这样的信守诺言,轻生重义,是值得称赞的,尤其在满眼黑暗、恶人横行的的元末乱世,更加难能可贵。
在原著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描写:病中的常遇春躺在胡青牛诊所的门外草地上,达6天6夜,张无忌与其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这画面让人泪目。到了第7天,大雨磅礴,身处泥潭积水之中,仍不向胡青牛求助,践行“一命换一命”的承诺,足见其耿直性格,以及凛然大义。
而张无忌自学医术几天后,在大雨磅礴中为常遇春胡乱医治,虽治好了常遇春,但是因此留下病根,按胡青牛的说法,常遇春本可活过80岁,因为用药有误,以后每逢阴雨打雷,周身疼痛,只能活到40岁。
当听到这个不幸的预言时候,常遇春的回答,从容镇定,豪气万里,不失男儿本色:
常遇春哈哈一笑,慨然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胡青牛点了点头,便不再言语了。——选自金庸《倚天屠龙记》
根据史书《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
显然,金庸先生根据历史事实,进行了艺术设定和加工,让人物形象鲜明,虽然虚构情节,不仅不生硬,反而深入人心,具有艺术感染力。
那么,我们再看看历史人物常遇春的真实经历吧。
常遇春出身贫农家庭,习武学艺,体貌奇伟,力大无比,精通骑射,为参加军队屡立战功奠定重要基础。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军阀朱元璋麾下,从此开启军事开挂之路。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攻打应天,常遇春与冯国胜率三万人设伏,陈友谅大败而逃,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升行省参知政事,类似于宰相的副职,可登堂议事,成为“宰相群”的一员。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历十月围攻,攻破平江城,张士诚败死,常遇春因功进封为鄂国公。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常遇春攻取元大都(今北京),迫使元顺帝北逃,常遇春率军追奔元军千里,大获全胜。
上司老板朱元璋得到噩耗,悲痛万分,追封他为开平王,谥曰忠武。
总结常遇春这个历史风云人物,他出身下层,参加红巾军起义,白手起家,作战勇猛,所向披靡,横行天下,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常十万”名不虚传也!
他人生唯一的污点在于,打仗时期曾屠城,残杀战俘,有嗜杀的习惯,被后人所诟病。
常遇春是历史上为抗元大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他南征北战、鞠躬尽瘁、功不可没,其英雄本色令人钦佩。
朱元璋与常遇春剧照
《倚天屠龙记书》中第二次提到常遇春,是在小说第第二十五回。张无忌在蝴蝶谷召开明教大会,凝聚人心、歃血为盟,举起抗元大旗,其另外的目的就是故地重游,祭拜恩师胡青牛,寻找恩人常遇春。常张两人见面后,再续兄弟情义,足见常遇春的人格魅力。
常遇春第三次与张无忌见面,是群雄在少室山与元军大战后,常遇春和徐达率队增援,与张无忌会见,书中提到“久别重逢,均是不胜之喜”。
此时常遇春已经成为反元义军中的高级军事将领(朱元璋麾下,重回历史角色),在庆功宴上,把酒言欢,张无忌关切常遇春身体状况,提醒他遵照他所开药方调理,常遇春依然豪放从容,哈哈大笑,不以为然。
金庸对常遇春的设定和演绎,虽然出场不多,但无疑是精彩的,也是成功的!#一起重读金庸# #头条创作挑战赛# #倚天屠龙记# #金庸武侠文化解读#
对于倚天中的常遇春这个人物,各位大侠怎么看呢?请留下你的观点。
下期预告:《倚天》历史人物篇之徐达
金庸江湖最强吃货:不是在吃,就是在找吃的路上
对比金庸笔下三位女性经历,才能读懂纪晓芙的“永不后悔”
金庸《倚天屠龙记》10大豪言壮语(1-5),哪一句最霸气?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十里春风侠客行